parents: 数值策划 Agent


结论:从第一天起就服务最终的非专业用户(制作人、主策划、系统策划),通过“人工+工具”的方式交付端到端的价值,然后逐步用 AI 替代人工。

根据你的定义:

  • 专业人士 = 数值策划
  • 非专业人士 = 懂体验、但不会建模的主策/制作人/PM
对比维度方案 1:从“助手”到“Agent”方案 2:从“人工 Agent”到“AI Agent”
MVP 产品形态一个 Chrome 插件或 VSCode 扩展。它可以读取用户打开的 CSV 文件,提供一个侧边栏。用户输入:“把这张经验表 20-40 级的数值整体压缩 15%”,插件直接修改 CSV。它是一个“点工具”,解决一个具体、独立的痛点。一个 Web 应用 + 你自己。Web 应用极其简陋,只有一个项目列表和一个仪表盘页面。客户通过邮件或微信把需求文档发给你。你手动创建 CSV/YAML,用本地脚本运行模拟,然后把结果截图/手动更新到 Web 仪表盘上给客户看。MVP 是“你提供的服务”,而不是软件。
第一个付费客户某游戏公司的数值策划张三。他为这个能帮他批量调表的插件,每月支付 15 美元。他觉得这为他节省了一些重复劳动的时间。某 15 人独立游戏团队的制作人李四。他们没有数值策划。他为你的团队能在 2 周内为他们的新版本交付一套经过模拟验证的经济系统,一次性支付了 3000 美元。
最初 3 个月的日常你的团队主要在和数值策划沟通。你会听到这样的反馈:“你的压缩功能很好,但能不能支持非线性压缩?”、“我希望可以自定义公式”、“这个插件能集成到我们的 Git 工作流吗?” 你的产品待办列表会充满了各种专业、精细的功能点。你的团队主要在和制作人/主策沟通。你会听到这样的反馈:“玩家感觉前期成长太慢了”、“我希望付费用户能有更强的爽快感”、“我们的留存目标是次日 40%,现在模拟出来只有 30%,怎么调整?” 你的工作是理解模糊需求,然后手动完成整个“建模-模拟-验证-调整”循环。
团队的核心能力建设构建一个功能强大的、可配置的工具集。 你的团队会越来越擅长软件工程、UI/UX 设计、处理各种复杂的数值公式和算法。你构建的是一个“瑞士军刀”。构建一个能自动化“你自己的工作”的系统。 你会发现你每周都在手动调整产出表,于是你写了个脚本来半自动完成。你发现每次都要手动更新仪表盘,于是你做了个 API。你构建的是一条“自动化流水线”,先给自己用。
最大的风险“局部最优陷阱”。你成功了,你的插件有 500 个付费的数值策划用户,每月给你带来 7500 美元收入。你活得很好。但你的产品已经变成了一个为专业人士打造的复杂工具。这时你想转向服务非专业人士,你会发现:
1. 你的 UI 太复杂。
2. 你的 AI 需要从理解精确指令(压缩 15%)变成理解模糊意图(感觉成长慢)。
3. 你的品牌认知是“数值策划的效率工具”。
你被困在了第一步,转型成本极高。
“服务陷阱”。你成功了,你有 5 个付费客户,但每个项目都需要你投入大量人工。你的收入很高,但利润很低,因为你雇了 3 个人来“手动跑模拟”。你本质上是一家咨询公司。你没时间和精力去开发 AI,因为日常的交付工作就让你筋疲力尽。你无法实现规模化,最终因为人力成本过高而失败。
通往最终 Agent 的路径一次“飞跃”。在服务好专业人士后,你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,去设计和开发一个全新的、面向非专业人士的“傻瓜模式”或“Agent 模式”。这几乎是在公司内部启动一个新产品。你需要招募新的产品经理,学习新的用户访谈方法。这是一个高风险的、非连续的跳跃。一次“演化”。你的路径非常清晰:
1. 识别瓶颈:这周我们团队花时间最多的手动环节是什么?
2. 构建内部工具:写个 AI 脚本来自动化这个环节,先给我们自己用。
3. 产品化:当这个内部工具足够稳定后,包装一下,开放给客户使用。
这是一个低风险的、持续的、有机的生长过程。

而方案 1 的“局部最优陷阱”,是一种战略风险。一旦陷入,就很难回头。你的公司文化、技术架构、品牌定位都会把你锁死。

对于方案 2,从第一天起,就把自己当作一个“以软件为核心的服务公司”,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咨询公司。 你交付的是服务,但你衡量的内部指标,必须是“自动化率”和“边际交付成本”。

一、反直觉的点

1. 反直觉:先卖服务,再造产品

  • 传统直觉:你应该先构建一个最小可行产品(MVP),哪怕它很简陋,然后把它推向市场,让用户自己使用,再根据反馈迭代。
  • 方案 2 的做法:你的 MVP 就是“你”自己。你先用人工的方式提供一个完整的、高价值的咨询服务,产品只是你用来辅助自己交付这个服务的内部工具。这听起来像是在开一家咨询公司,而不是一家可规模化的软件公司。

2. 反直觉:先解决 100% 的问题,只服务 1% 的用户

  • 传统直觉:MVP 应该是用 10% 的功能去解决 10% 的问题,然后逐步扩大功能覆盖面。先做一个好用的“锤子”,再去做“螺丝刀”。
  • 方案 2 的做法:你从第一天起就承诺解决客户“端到端”的整个问题(“帮我搞定数值”),尽管你最初只能服务极少数(甚至一个)用户。你上来就要造一整套“工具箱”,哪怕箱子里的工具都是你用手“扮演”的。

3. 反直觉:增长的核心是“自动化自己”,而不是“获取用户”

  • 传统直觉:公司的增长引擎是市场营销和销售,目标是让更多用户使用你的产品。
  • 方案 2 的做法:公司早期的核心增长引擎是内部效率。你的首要任务不是获取第 100 个客户,而是如何让你服务第 2 个客户的时间比服务第 1 个客户的时间减少 30%。你的产品是优先为自己(这个“人工 Agent”)服务的。

二、背后的底层逻辑

这些反直觉的做法背后,是 AI 时代,特别是“软件吞噬劳动力”这个趋势下的深刻逻辑转变。

1. 逻辑:验证“结果”的需求,而不是“工具”的需求

  • 解释:当你的终极价值主张是“替代劳动力”时,你卖的就不再是一个工具,而是一个结果。传统 MVP 验证的是“用户是否愿意用你的锤子”,而你需要验证的是“用户是否愿意花钱买墙上的那个洞”。
  • 为什么重要:客户可能根本不关心你是用什么工具打的洞。通过先提供人工服务,你直接测试了市场上对“结果”的付费意愿。如果有人愿意花 3000 美元让你手动帮他们“打个洞”,你就验证了最核心的商业价值。之后,你再用 AI 造一台能自动打洞的机器,只是一个技术和成本问题,而不再是市场需求问题。

2. 逻辑:价值在于“工作流”,而不在于“功能点”

  • 解释:专业工作的价值,往往不在于某个单一的步骤,而在于将所有步骤无缝衔接起来的整个工作流。数值策划的痛苦不是“调表太慢”,而是“从一个模糊的体验目标,到一套经过验证的、能实现这个目标的配置表”这个完整过程的混乱和低效。
  • 为什么重要:只解决单个功能点(方案 1 的起点),就像是给一个混乱的厨房换了一把更快的刀,厨房依然混乱。而方案 2 从一开始就说:“我帮你重新设计整个做菜的流程,并帮你把菜做出来。” 你交付的是一个有序、可靠、端到端的工作流的价值。这个价值比任何单个工具的价值都大得多。

3. 逻辑:获得第一手最真实的信息

  • 通过端到端的服务用户,可以获得真实的用户需求的信息,以及这个过程中哪个环节最耗时、最费力、最能被自动化的信息,这是宝贵的。

三、核心假设

这个看似完美的逻辑闭环,建立在几个非常关键、但未经证实的假设之上。如果这些假设被证伪,整个方案 2 就会崩溃。

1. 价值假设:“结果”的价值足够高

  • 假设内容:真的有团队愿意为一个“经过验证的数值体系”这个结果,支付远高于普通 SaaS 软件(比如每月几十美元)的费用吗?这个价格需要高到足以在早期覆盖你高昂的人工服务成本。
  • 如果错误:如果市场只愿意为这个结果支付很少的钱,你的商业模式在第一步(人工服务)就无法成立,你根本没有机会走到 AI 自动化那一步。

2. 技术假设:“人工流程”是可被 AI 自动化的

  • 假设内容:你手动执行的“理解意图建模模拟调整”这个工作流,其核心环节真的可以被当今或近未来的 AI 技术有效替代吗?还是说,其中包含了大量只有人类专家才具备的、难以言传的“直觉”和“品味”?
  • 如果错误:你可能会发现,AI 只能自动化其中 20% 的机械劳动,剩下 80% 的核心判断还得靠人。这样一来,你永远无法显著降低边际成本,最终变成一家“AI 赋能的咨询公司”,而不是一家“AI 驱动的软件公司”。

3. 执行假设:团队能摆脱“服务陷阱”

  • 假设内容:你的团队有足够的纪律和远见,能够在满足当前客户交付需求的巨大压力下,持续投入资源去进行内部自动化(即产品开发)。
  • 如果错误:你会完全陷入日常的客户服务中,成为“最努力的员工”。你的所有时间都被用来“手动跑模拟”,而没有时间去打造那台“自动跑模拟的机器”。公司会停滞在咨询阶段,无法规模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