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rents: Startup
AI Agent 创业路线图:为什么你的 MVP 应该是服务,而不是软件
Software Is Eating Labor. AI 正在吞噬劳动力,而不仅仅是软件。这一新现实正在颠覆我们对产品开发和市场验证的传统认知。经典的精益创业模型——构建最小可行产品(MVP)、推向市场、迭代反馈——在构建旨在替代专业劳动力的 AI Agent 时,可能不再是最佳路径,甚至是一个陷阱。
我们正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业剧本。选择哪一个,将决定你的公司是成为一个“更好”的工具,还是一个开创“全新”品类的 Agent。
问题:end to end 的 agent 有比较大的开发成本,需要一个路径来到达。
两种剧本:助手 vs 替身
| 剧本分类 | 剧本 1:助手进化论 (Tool-to-Agent) | 剧本 2:替身进化论 (Service-to-Agent) |
|---|---|---|
| 核心理念 | 从辅助专业人士的工具做起,逐步增加自动化能力,最终进化为服务非专业人士的 Agent。 | 从第一天就作为“人工 Agent”为非专业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服务,然后逐步用 AI 自动化自己的工作。 |
| 用户诉求 | “帮我把现在的工作做得更快。” | “帮我完成我做不了的工作。” |
| 市场情况 | 拥挤,充满了各种效率工具。 | 不存在,需要创造一个“结果即服务”的新市场。 |
| 必须克服 | 噪音和用户习惯。 | 扩展性限制和服务成本。 |
| 胜利因素 | 成为同类最佳工具。 | 成功地将人工服务产品化、自动化。 |
剧本 1:助手进化论 (The Tool-to-Agent Playbook)
- 助手进化论是什么? → 这是一个看似稳妥的路径:首先,为专业人士(如数值策划、程序员)打造一款能提升他们效率的“点工具”,解决某个具体的痛点。然后,基于这个用户基础和产品能力,逐步拓展其自动化边界,最终服务于那些不具备专业技能的用户。
- 这个剧本的吸引力在哪? → 它完美契合了传统的精益创业思想。你可以快速启动,验证一个明确的需求,获取早期收入,并在线性、可控的路径上发展。
- 这个剧本的陷阱是什么? → “局部最优陷阱”。当你成功服务好专业人士后,你的产品、技术架构、品牌认知和公司文化都将被“专业性”所定义。你会发现:
- 你的 UI 对非专业人士来说过于复杂。
- 你的 AI 被训练用来理解精确指令,而不是模糊意图。
- 从“助手”到“替代者”的转型,需要一次高风险的、几乎是重启公司式的“飞跃”。
剧本 2:替身进化论 (The Service-to-Agent Playbook)
- 替身进化论是什么? → 这是一个反直觉的路径:你的 MVP 不是软件,而是你和你团队提供的服务。你直接面向最终的“非专业”用户,承诺一个端到端的结果。你使用内部(甚至简陋的)工具来完成交付,然后将公司的核心任务定义为“系统性地用 AI 自动化你自己的工作”。
- 从第一天起就服务最终的非专业用户,通过“人工+工具”的方式交付端到端的价值,然后逐步用 AI 替代人工。
- 这个剧本为什么反直觉? → 它看起来像是在创办一家不可规模化的咨询公司,而不是一家高增长的科技企业。早期的增长瓶颈不是获客,而是你自己的服务能力。
- 这个剧本的底层逻辑是什么? → 你在做三件至关重要的事:
- 验证“结果”的价值:直接测试市场是否愿意为一个完整的结果(而不是一个工具)支付高昂费用。
- 定义“工作流”的标准:在手动服务中,你正在亲身体验并定义那个“最佳”的、可被 AI 学习的端到端工作流程。
- 生产最优质的训练数据:你作为人类专家的每一步操作,都在为未来的 AI Agent 生成独一无二的、高质量的“专家行为”数据集。
两种剧本的底层逻辑对比
| 剧本 1:助手进化论 | 剧本 2:替身进化论 | |
|---|---|---|
| 验证对象 | 工具的需求:“用户是否愿意用我的锤子?” | 结果的需求:“用户是否愿意花钱买墙上的洞?” |
| 价值核心 | 功能点:聚焦于某个单一环节的效率提升。 | 工作流:聚焦于端到端交付一个完整、可靠的结果。 |
| 增长引擎 | 获取用户:通过市场和销售,让更多人使用你的工具。 | 自动化自己:通过技术研发,降低服务下一个客户的边际成本。 |
| 数据飞轮 | 来源于大量用户的工具使用行为。 | 来源于少数高价值客户的专家服务全过程。 |
“替身”剧本的核心假设
选择这条反直觉的路,意味着你要对三个核心假设有坚定的信念:
- 价值假设:结果的价值足够高
- 你必须相信,客户愿意为一个端到端的结果支付足够高的价格,以覆盖你早期高昂的人工服务成本。如果市场只愿意支付 SaaS 级的月费,这个模式就无法启动。
- 技术假设:人工流程是可被自动化的
- 你必须相信,你手动执行的专家工作流,其核心环节可以被当前或近未来的 AI 技术有效替代,而不是充满了只有人类才能完成的“直觉”和“品味”。
- 执行假设:团队能摆脱“服务陷阱”
- 你必须相信,你的团队有足够的纪律和远见,能够在日常交付的巨大压力下,持续投入资源进行内部自动化,而不是退化成一家纯粹的人力咨询公司。
结论:你在构建工厂,而不仅仅是工具
传统的 SaaS 创业,是在为工匠打造一把更好的锤子。而 AI Agent 时代的创业,是在构建一座能替代工匠的全自动工厂。
“替身进化论”剧本的本质,就是构建这座工厂的蓝图:
- Serve:先以“人工车间”的方式,服务第一批客户,验证市场对你工厂产品的需求。
- Validate:在服务中,验证并标准化你的生产流程(工作流)。
- Automate:逐步用 AI 机器人替换生产线上的工人,最终实现无人化生产。
这条路充满挑战,甚至有些异想天开。但它直接指向了“软件吞噬劳动力”的终局。
所以,在开始你的 AI 创业之旅时,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:
我是在打造一把更好的锤子,还是在构建我的第一个“人工车间”?